鞋儿破,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
一把扇儿破。
······ 济公
今儿走到天台山了,好久没有回老家了。唉,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变化好大啊!特别是这永宁村,竟然还有为我建的“济公故居”!
今儿个,且让我去自己的家里参观参观……
还未进家门
济公就与两位特殊的“游客”相遇了
徐霞客
呀,这不是济公吗?济公前辈,在下徐霞客,这厢有礼了,您这是云游到天台山了吗?
葛玄
在下葛玄,有幸相遇,不如携手同游?
济公
哈哈哈~~不瞒各位说,此地乃贫僧故居,算不得旅游。
云游四海,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竟是差点认不出了。
徐霞客
天台真是养人的好地方啊。
要说这天台山还真是文化底蕴丰厚。单就和济公师父您有关的,就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济公传说”呢!另外两项是刘阮传说和干漆夹苎技艺,省级名录“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天台山易筋经”、一根藤制作技艺等15项,市级名录49项,县级名录135项。
济公
竟是如此啊。那麻烦你跟贫僧详细讲讲。
徐霞客
我先来说说与诗路有关的重点非遗吧。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浙江天台县一带的关于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修炼得道、为民造福的传奇故事。“刘阮传说”早在汉代就已在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最早文字记录是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遇仙”。从唐代以后,“刘阮传说”出现了民间口耳相传与文人采写创作相互并存、相互推动的态势。它一次次地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小说、戏曲中,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被引用最多的经典传说之一。“刘阮传说”还衍生到民间的戏曲、曲艺、绘画、雕刻、陶瓷等,有着广泛的影响。
“刘阮传说”围绕刘阮入桃源采药遇仙、结缘成亲、回乡送别、重返桃源与双女峰相伴,后二人修炼得道,悬壶济世,为民造福及相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主线而展开,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内容: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与仙女双双结下姻缘传说;刘阮修炼得道、妙手回春、为民造福的传说;桃源自然景观的传说;天台民俗风物传说。
徐霞客
那我再来讲讲,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
济公
这个贫层知道,还是由贫僧说吧。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是唐代隐逸天台的诗僧寒山和国清寺厨僧拾得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而发展演变的民间传说。寒山是唐代白话诗人,隐居天台寒岩、明岩一带,历时七十余年,留存下三百余首诗词,是中国早期白话诗的代表。他的诗以清新优雅、超凡出俗的意境和深入浅出的哲理,尖锐深刻的讽刺、循循善诱的劝导,独树一帜。宋代以后,随着寒山诗影响的扩大,人们渐渐地从对寒山、拾得亲逾兄弟的情谊和他们的奇言异行的故事中,衍生出“和合二仙”的信仰,二人成了我国民间的爱神。画中荷花意为并蒂莲,盒子象征着好合,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人们借此来祝贺他们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终生幸福。清代雍正年间,雍正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名扬中外。寒山拾得传说,延伸出内涵丰富的“和合文化”。
葛玄
那我来讲讲,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它是指天台山桐柏宫全真龙门派十六韵诵经曲调。天台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可诵经文有75篇。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镶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天台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包括声乐、器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伴奏等形式。它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它以道教南宗的经文为基础,根据经文词意,赋于其轻重缓急、高低不同的音韵曲调,而曲调中的经文表达了人们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韵味贯通,幽深典雅、含蓄平和。曲调与经文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为了使音乐产生悦耳动听的效果,除了鼓、钟、大磬、铛子、钹、铃、木鱼等法器外,还配有二胡、箫、笛子、笙等乐器伴奏。
徐霞客
第四个是天台山佛教音乐。不如大师来说。
济公
那贫僧就不推却了。这天台山佛教音乐,以佛教天台宗音乐为代表。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公元538-598年),在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佛教天台宗思想的同时,为了使佛教天台宗的仪轨符合教义需求,从而产生了天台宗特有的佛教音乐。
天台山佛教可唱诵的经文约95篇,其中赞偈类22篇、朝暮课诵39篇、忏类9篇、瑜珈焰口9篇、水陆法会16篇(含法器曲牌)。特别是唐代大书房家颜真卿写的《天台智者大师画像赞》(附有曲谱),文辞优美,悦耳动听,是研究佛教音乐的珍贵资料。
天台山佛教音乐的形式,主要是声乐。包括独唱、领唱和齐唱结合、齐唱、轮唱四种。唱词有赞、偈、文、咒四种格式。曲调又分歌唱型、吟咏型、念诵型三种。配唱的乐器或称法器有梵鼓、钟、大磬、铛子、铃、钹、木鱼等,配器的制式、大小各异,用于不同的仪轨场合。表演形式多样,声腔抑扬顿挫,庄严平和。
天台山佛道教音乐以庄严、肃穆、典雅、平和为风格,在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2010年11月2日晚,天台山佛道音乐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开创了县级民乐团进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先河。
徐霞客
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这个,和葛玄前辈有点渊源。不如请葛玄前辈来讲讲?
葛玄
说起来还真和我渊源颇深呀。那我就讲讲
吴赤乌元年(238),我来到天台华顶山开圃植茶。千百年来,天台的先民们根据山上茶叶的特质,制作出品味独特的天台山云雾茶。唐代以来,天台石梁镇已经成为天台山云雾茶的主产区,产量、规模逐渐稳定,其种茶、制茶技艺也传至周边各地。
天台山云雾茶,其茶色碧绿、茶条紧结。其制作程序有采茶、摊放、杀青、揉捻、摊晾、炒青、理条、再摊晾、提香、烘干、储藏入罐。采茶要求在清明至芒种之间,必须是海拔600-1000米生长的青茶,采搞时要求一芽一叶;经过杀青,揉捻,炒青,理条,提香,烘干等程序制成上成的天台山云雾茶。
天台山云雾茶制作从采摘到提香、烘干均为手工制作,其传承也是口耳相传,在制作过程中,其采摘要求、杀青温度的把握,揉捻的轻重、提香的手感、烘干的时间等许多程序,均是凭制茶人经验掌握。长期以来,制作天台云雾茶一直是天台山区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使制作技艺日益成熟,独特的制作技艺也使云雾茶成为中国的名茶,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称。
大师尝尝这天台山云雾茶,这可是明前新茶,味道如何。
济公
嗯~唇齿留香,真是不错。
妙哉妙哉,待贫僧云游四海时,定要跟世人多讲讲天台山故事。